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追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让童年在创新中更美好 ——小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实践

文_杨 琳/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

2023-10/总第331期

阅读数8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54年,2014年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办学,2015年合并周边2所学校,目前是一校三址,拥有58个教学班、2 200名学生和142位教职员工。在围绕“尚美”教育理念体系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立足师生发展,奠基美好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言行皆雅、气韵俱佳——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附小学子”为育人目标,着力推进“以美育美”的校风、“君子成人之美”的教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风,始终将人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强化课程,建设美的载体

科技课程体系

自主研发+私人订制,探索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师生自主研发校本教材10本,其中7本为正式出版物,3本为自编校本教材,此外还有学生作品集9本。自主研发课程、编写和出版书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两类三层+螺旋上升,探索促进自主发展教育

两类课程群 ①AI启智课程群——突出时代特点。AI启智课程群包括电子类、结构类、编程类和人才培养类课程,各类课程均为由易到难的设置,在阶梯式的课程学习中必然会涌现出一部分感兴趣、爱科学、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他们铺造一条科技成长的道路。②科学影像课程群——突出传媒特色。科学影像课程群是小学生在全媒体时代下,利用影像这一艺术形式和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对科学、科技、科普知识的学习研究,并进行自主传播的一项探究性活动,其过程包括科学学习、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将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鼓励小学生探究科学世界,体验现代化媒介技术。

三层次螺旋式上升 基于学生发展的“螺旋式”特点,学校打造了“基础素养、特色发展、拓展创新”三个层次的课程,每个层次面向的群体不同。其中,基础素养层面向全体,激发兴趣,打好科技素养基础;特色发展层面向群体,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特色发展;拓展创新层面向特长生,综合磨炼,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线上线下+长短课时,探索更开放灵活的教育

学校AI课程研发了88节线上课、科学影像课程推送了22节线上课。线上与线下课程相互配合、长短课时的不同组合,确保学生能随时学习、反复学习,学习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

科技课程实施 

项目式学习模式:立足真需求,解决真问题

融入STEAM教育的创客、微电影、编程、模型、天文等课程,引导学生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认识不同学科间的联系, 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融合式教学模式:打破壁垒,扩大边界

包括教学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评价等多维度深度融合。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时,注重引导学生在泛学基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之间的协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内容订制学习与内容非订制学习等相互融合,扩大学习的边界;将以往的单一型人才逐步培养为复合型,激励学生的长足发展,努力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微信图片_20230901140607.jpg

科技课程评价

为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建立了健全的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评价主要从课程开发意义、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课程成效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估。课程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成长手册+评价表+人工智能评价系统的多维评价方式。学生利用成长手册记录每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评价表用于记录活动开展情况,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和家长能及时看到学习反馈;智能评价系统利用智能卡记录社团成员的积分和日常表现,通过物联网以机械运动形式呈现光荣榜排名,体现科技课程评价的多维度、多主体,以及过程性和发展性。


强化活动,丰富美的生活

第一个维度: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科技活动

通过全员科技节、科普讲座、科技小制作等学生喜爱的活动,激发全体学生的科学兴趣。

第二个维度:面向部分学生的个性化科技活动

面向一部分对科技感兴趣、有潜能的学生,在普及性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比如,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的原创创客文化节,为学生提供了制作个性化科技作品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多个科技社团,包括电子智能社团、微电影社团、业余无线电社团、追梦模型社团、信息+社团等,涉及电路、编程、激光切割、科学影像创作、无线电、航模、海模等多个领域,为愿意深入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科学实践机会。

第三个维度:面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竞赛活动

对于从前两项活动中脱颖而出的热爱科技的学生,学校鼓励他们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拔尖后备人才,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线上展示奖、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第四个维度:面向馆校合作的项目研究活动

学校与北京科学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工程搭建、微电影、编程思维等多种馆校合作课程,并带领学生走进场馆进行实践研学。此外,学校还参与了航天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项目研究,学生能够与业内专家一起深入研究项目,从小学习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第五个维度:面向校外专家的科技指导活动 

学校邀请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航天教育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教育活动,将优质科技资源引进学校。同时,通过聘任校外科技辅导员等形式,与校外科技专家团队建立长期合作。


强化引领,收获美的成果

形成“AI+传播”双轮驱动

多领域联动AI新模式

①探索AI与艺术。作为艺术金帆+科技金鹏团成员的传媒附小,学生自主将器乐学习植入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的智能哑鼓练习等创新产品,不仅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获得了国家专利。②探索AI与航天。学校与航天专家合作开发“嫦娥探月”系列校本课程,弘扬探月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③探索AI与国家课程。探索AI与国家课程在内容、方式、人员上的融合方式,形成与学科教学的全领域融合。

科学传播

通过建立传播矩阵,特别是开展校园科学影像创作,加强科学传播。近3年,学生已创作出74部微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多种类型的科学影像作品,并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等众多赛事中累计斩获69项大奖。

形成“普及+拔尖”的培养模式

借助“小小科学家研究院”,与北京中学、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等建立贯通培养机制,强化个性培养,突出因材施教。通过自主招新、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主评价,形成一套自主管理模式,日常管理事务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形成“传媒+传美”的突出特色

传媒附小充分挖掘地处北京CBD-定福庄传媒产业带的区域优势,以及与传媒大学合作办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用好大学的场馆、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传媒大学的家长、专家、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科研课题、专题项目、合作课程等研究资源。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协助指导的科学影像社团,在全国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也成为北京市首批科学影像基地校,传媒博物馆、传媒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都成为附小的研学基地⋯⋯师生成为传媒资源的受益者、创新者、传播者。同时,学校将尚美文化融于每一项工作中,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形成“传媒+传美”的突出特色。

促进“附小+伙伴”的共同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辐射作用,通过课程共享、接待来访、讲座培训、缔结手拉手学校、媒体宣传报道等多种方式,分享经验,带动学区、朝阳区、北京市和全国牵手的伙伴学校共同发展。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