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科教新语]“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精准化模式初探

文_黄 沁/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 张 璐/浙江省金华市艾青中学

2023-08/总第329期

阅读数13

摘要:通过精准分析、精准指导、精准评价等精准化教学模式将学科教学、科技教育,以及民族和地域特色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下弘扬民族地区本土文化,提升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在学习、了解和应用本土特色元素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科技素养。

关键词:双减 民族地区 青少年科技教育 精准化教学


一、背景

为切实减轻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等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这一“双减”行动旨在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内外减负——学生在校内不再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考试,在校外也无须牺牲来之不易的休息时间奔波于各类培训机构。“双减”之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校园生活不再仅仅围绕书本知识展开,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始登台,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等元素逐步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其成长环境增色添彩。可见,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为“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2]。“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转变了管理模式,积极探寻课后服务变革,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理念,更为关注对学生的科技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此阶段的学生和家长也明显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变化——纷繁复杂的活动多了,书面作业少了。这一系列变化也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阶段——高中阶段的教师带来启发:“双减”理念不应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同样面临课业负担重等压力,且由于课程难度更大、高考和升学压力迫在眼前,高中生面临的压力较之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高中教师也急需探寻相应的教学模式变革以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减轻课业压力和学业负担。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中教师开始意识到以往题海战术的弊端。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意味着人才选拔模式的革新,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课本知识的目的不再是应付考试,而是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应的核心素养,并运用所学所获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造福于社会生产生活。基于此,成都市多所学校相继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学生可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类创新实验,在各科教师的精准化指导下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精确分析实验数据,并产出相应的论文报告或项目式产品。

在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双减”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有所推行和实施,但这些地区仍然存在“双减”后的课后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期许、课后服务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等问题[3]。在这些地区的高中阶段,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少县域高中存在师资配备不齐、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笔者于2022年8月参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挂职四川省甘孜州丹巴高级中学,承担该校高一年级的生物学教学。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尽管该校的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历过“双减”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但时值初三的他们并未感受到“双减”带来的任何变化。面对中考和升学压力,他们不得不疲于应对各门中考学科的课后作业和考试,且主科教师经常因为复习进度紧张而抢占1周仅1节的音乐、美术等非中考学科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教育对他们而言可谓天方夜谭。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必将受到压制,这有悖于“科教兴国”这一出发点。在高中阶段,尽管学生仍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所学课程的难度也更上一个台阶,但“双减”政策和新课标所倡导的“全方位育人”理念给笔者以启示:不能在新课改背景下还延用旧有的题海战术,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为一个个“小镇做题家”,而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在该校高一年级的生物学教学中尝试融入科技教育元素,并采用精准化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元素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二、相关案例

1. 精准分析本土素材用于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巧用本土素材实现生物学科技教育

受海拔、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丹巴当地的特产包括香猪腿、美人脆苹果、美人菊等,当地还盛产土豆、玉米、萝卜、核桃等经济作物。当地居民以藏族为主,有着传统的嘉绒藏族生活习俗,不少学生在家中都有喝酥油茶、吃糌粑的习惯。此外,当地嘉绒藏族服饰的制作技艺也颇具特色,该技艺包括织花腰带、刺绣、织毪子、用牛毛或羊毛手工捻线等,是嘉绒文化的一张名片[4]。通过查阅资料并咨询当地居民,笔者对这些本土元素进行了详细了解和精准分析,认为这些元素或多或少都可以与生物学教学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科技教育的渗透[5]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