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历史上的丝路科技]集约时空的多熟种植

文_陈 巍

2023-12/总第333期

阅读数0

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来说,对一年内时节的感受不仅来自官方颁布的历法,还源于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的农作物耕种时令。《史记》曾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人们对“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这一习语耳熟能详,很自然地把秋天和作物收获联系起来。既然有“秋收”,有没有“春收”“夏收”“冬收”呢?一个不太冷的知识点,就是冬小麦是在初夏时节收获的。让秋天以外的其他季节也成为收获季,是在人们长期摸索下积累的智慧,这也涉及到多熟种植这项传统科技成就。


一岁再获

多熟种植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农作物。自然界生物本来就存在先后成熟的现象,而人类社会安居乐业一段时间后,往往遇到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高效地利用土地,先民根据了解的作物习性进行搭配,不断试验和改良,发展出多熟种植技术,从而得以支撑更大的人口规模。

多熟种植包括套作、间作、轮作等多种形式。套作指在前一季农作物生长后期播种后一季农作物,前后两季农作物的行间、株间、畦间存在一定种植距离。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隔株、隔行或隔畦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充分利用阳光、地力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轮作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同块土地上按照一定顺序轮换不同农作物进行种植。它们都具有相同本质,即服务于提升土地生产效率、缓解人口密度压力、释放农业种植潜力的目的。

多熟种植在我国已至少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先秦文献提供了这项技术的一些线索。如《吕氏春秋·任地》说“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讲的是今年种禾、明年种麦的禾麦轮作。《荀子·富国》中提到“一岁而再获之”,《管子·治篇》有“四种而五获”,很可能说的是一年两收和四年五收的农业实践。

不同作物间作往往可以起到增产效果.jpg

不同作物间作往往可以起到增产效果

汉代农业著作里的多熟种植更加体系化。西汉时的《汜胜之书》记录了大豆、瓜、麦、粟等十余种不同农作物,详细说明了栽种它们的行株距离、复土深度等信息。有些植物就可以间作,如瓜可以与韭菜(薤)、豆相配。五月瓜长熟,韭菜能拔下来卖,豆子每亩也可收获四五升。当时在平地上这样种,每亩可有万钱收益。

东汉时禾—麦—豆的复种轮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已很常见。经学大师郑玄在对《周礼》的注释里提到人们收获粟时,在田里种植小麦,收获小麦时,又种植粟和豆,从而避免田地在冬季抛荒无所产出的状况。粟和麦子前后相继种植,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度。在禾谷类的植物插进豆类作物种植,既能够维持和增进地力,也可以在不多占用耕地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蛋白质食品,丰富人们的营养结构。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对轮作方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他在《齐民要术》里说,如果反复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会出现野草丛生、产量下降、病虫害蔓延等缺陷,轮作不同作物可以避免以上情况。而轮作绿豆、小豆、麻等作物,更可以把它们翻入土中,作为肥料或改良土壤。把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实行用养结合、以田养田,开我国生物养地的先河。

种植美洲“三姐妹”作物的农地.jpg

种植美洲“三姐妹”作物的农地

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水稻的多熟种植得到更多关注,出现各种形式的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二熟制。到宋代长江下游不但能“刈麦种禾,一岁再熟”,有时还加上种春花,实现了一年三熟。不同高度的作物合理搭配,更加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明清时期人多地少成为全国性矛盾,多熟制得到大力提倡,从美洲传入的新作物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搭配选择。南方双季稻、三熟制和北方的两年三熟制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成为惯例的。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