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追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科技创新始于心 科创教育践于行——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文_陈嘉敏 黄建通 陈佩玲/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23-11/总第332期

阅读数7

WechatIMG2939.jpg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创办于1906年,其前身为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创立的玉屏书院,是厦门岛内最早的书院,为厦门的文脉之源。学校始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技教育方面形成了“师资队伍优秀、课程设置合理、竞赛成绩优异”的良好局面,为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后备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文・创新,为发展而教育”为学校新时期的办学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课程和基地建设为抓手,长期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文化传承:深化创新教育特色

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2021年制订的《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立“创新体系”,努力完成六大任务:建立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搭建创新平台、锤炼创新本领、坚定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意识。该创新体系的建立,旨在将创新上升为学校师生的价值观,构建多元融合的育人体系。


名师引领:培育创新专业队伍

学校秉持“名校发展名师,名师引领优师,优师培育栋梁,栋梁成就名师”的理念,高度重视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安排科技竞赛金牌教练领衔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并承担传帮带工作。积极参加各级科协举办的科技辅导员培训班,每年都在校内组织科技辅导员培训研讨班,不定期邀请专家评委作讲座或对创新成果进行点评,组织科技辅导员外出观摩学习,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相关创新教学活动,从自身主动开展、师生教学共促、学校评价优化等方面进行。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以赛促培,以赛促学,同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贡献成果纳入考评体系。经过多年的磨炼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支“能打善战”的科技辅导员团队。


与时俱进:优化创新育人模式

育人模式1:开设厦一大讲堂,建立创新文化

为推进跨学科教学,加强社会实践,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学校于2018年9月开展了“厦一大讲堂——思想点亮未来”常态化讲座活动,持续邀请院士和高校专家、学者到校为学生作前沿科技、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系列讲座,迄今为止已开设讲座200余场。这是一项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个性发展,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新举措,在提高学生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愿望,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

育人模式2:开办陈景润数学创新班,培育创新精神

为弘扬陈景润院士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共筑数学强国梦,学校自2021年与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共建陈景润数学创新班,开启了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新征程。借力高校优质资源,突破传统育人模式,敢为人先造就翘楚。厦门一中2021级陈景润班蔡宇晗同学率先站到了台前,他曾在信息竞赛中获得省一等奖,在第38届福建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省二等奖。更可喜的是,蔡宇晗同学已于2023年6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录取,提前结束了高中课程,进入更广阔的平台学习。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发挥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选拔人才的正向作用。学校通过办好各年级的陈景润数学创新班,弘扬科学家精神,点燃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热情,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育人模式3:五大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创新平台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于2019年重整资源,建设了“厦门一中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总面积超过1 000 m2,是目前福建省中小学中规模最大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首批建设开源创客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和无人机工作室5个创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4所国内一流大学的实践基地。五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育人模式4:学科渗透融合,激发创新意识

学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让教改精神内化为学校的文化自觉;立足课堂主阵地,加强学科渗透融合,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打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探索构建三维校本课程体系:以“人文・创新,为发展而教育”为课程目标,除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培优课程,课程形态包括通识型、拓展型和实践型。基于“你有多大的本领,学校就给你提供多大的舞台”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十类百项、百里挑一、百分之百”校本课程模式,开发了“十类百项校本课程”,将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的目标融入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同时,学校利用每年的科技月和科普宣传周,开展全校范围的各种类型科技竞赛、科普宣传、模型制作、工艺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多学科渗透的校本课程成果有了展示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育人模式5:建立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基地,锤炼创新本领

清华大学在厦门一中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基地,成立了数学学科衔接培养工作室,以“坚定学生学科志趣、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持续开展教学研讨、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拔尖创新基地的建设,发掘优秀学子,涵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汇聚一流师资,打造大学-中学衔接培养的孵化器;建设优质课程,共筑大学-中学衔接的攀登梯。


厚积迎佳绩  奋发砥砺行

目前,学校硬件设施稳步发展,教师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间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浓厚,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喜人成果。1982年,学校陈明德同学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发明竞赛,开启了厦门一中师生的创新耕耘之旅。四十余载一朝夕,迄今为止,学校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共取得市级以上奖励560项,其中国际级32项、国家级125项、省级124项,成绩斐然。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厅集中展示了近40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与荣誉,彰显了优秀学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与唯实创新的精神风貌。历届学生的作品、感悟和荣誉均被完好地珍藏,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不仅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更是学校创新教育成效的集中体现。

“薪火相传百年路,赓续奋进新时代”,未来,学校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宽创造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良才。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