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1年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给物体分类”一课教学案例研究

何燕玲/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2018-06/总第267期

阅读数2

image.png

1年级刚刚入学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如何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呢?我在“给物体分类”一课中作了尝试。分类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别为不同种类或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鉴于学生刚刚入学,且第1次开始科学课的学习,因而在设计上除了尊重课标和教材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略作调整。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是:从学生熟悉的物品中选择观察分类物体;设计接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意义。

案例背景

教材情况

“给物体分类”是湘版《科学》教材第1册第1单元“走近科学”中的内容,是在“让我们从观察开始”“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2节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分类活动的。这节课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让我们发现更多”,体会到科学分类是要在实践中完成的。

课标描述

本课在新课标中所处的位置是“物质科学领域”。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具体阐释见图1。

image001.jpg

图1 本课在新课标中的位置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到: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科学学习方法。“给物体分类”一课正是基于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各个物体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多个物体分为不同种类,旨在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一些简单的分类活动,初步学习分类的方法,为今后的思维方法训练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

1年级刚入学1个月左右的学生,每周1课时的科学课刚刚上过4节。他们对科学课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盼望。他们经常会问我:“期待下一次你的惊喜哦!”“下一次你要表演什么呢?”1周不见,他们觉得已经很久了。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对自己参与过动手的实验课有兴趣且印象深刻。前面的观察实验中,1块西瓜的品尝都要小心翼翼地吃上一段时间,那模样好像很久没有吃过西瓜的样子。在成人看来,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塑料片没有什么,可是孩子们有那么多的好奇和乐趣。他们会在活动中不断学习、体会、应用观察方法,看、闻、听、触摸⋯⋯且研究得非常投入。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能够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通过比较发现其相同和不同。课上,就从上节课观察的物品开始,回顾比较中发现的特点,然后进入本节课的分类活动。

案例实施过程

第1部分:复习引入情境任务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概念、科学原理等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活动方式进行的。因此,这节课的设计关注了单元课之间的前后联系性。学生在前面两课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的学习中,掌握了获取物体特征的观察方法。而本节课的分类标准正是对物体特征的理解。课上先出示上节课的分组材料,观察不同塑料片的方法及其特征。复习完前面两课的学习内容后,顺势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要把这些塑料片整理到2个袋子里,你会怎么做?”学生很快与物体的特征建立了联系,能按照二歧分类法的要求放到2个袋子里。如圆形的放在一个袋子里,不是圆形的放在另一个袋子里。

第2部分:认识分类

在学生进行整理并完成汇报后,教师追问这样整理的理由。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完整的描述。这个完整的描述过程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渗透二岐分类是把符合标准的放在一类,不符合的放在另一类。学生的描述可以从物体特征开始再到操作方法。如“我是按照形状整理的,把圆形的塑料片放在一个袋子里,不是圆形的放在另一个塑料袋里”。由于上节课学生已经观察过塑料片的很多特征,他们的整理方法也会很多。汇报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修正不合理的整理标准。来自学生间的评判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接下来,让大家一起看板书回顾刚刚进行过的整理方法,就此启发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对塑料片进行分类,且分类的标准就是物体的某个特征。教师要强调每次分类只能有一个标准。

第3部分:自定标准学习分类

这个环节是在认识分类的基础上自定标准分类,并尝试通过归纳的方法总结分类的基本方法,尤其强调分类的标准要统一。这个环节初始,教师出示新的物体:铅笔。这是学生们的每日学具,他们最熟悉不过了,但直接让孩子们观察会缺少乐趣。于是精心选择有无橡皮的铅笔、是否削过的铅笔、是否有图案的铅笔,以及材料不同的铅笔⋯⋯其中环保铅笔还可以给学生渗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准备一些环保铅笔作为鼓励发给学生,也希望他们能在买学习用具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于是,学生先尝试分类。

教师:铅笔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你能根据刚才的整理办法继续对铅笔进行分类吗?你会怎么做?

学生:我按照颜色分,把粉色的分成一类,把不是粉色的分成一类。

在确认学生明确了将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适时补充分类完成的要求:“这是2个人一起玩的游戏。每个人说出1种分类,轮流下去。看看你们能说出几种分类。”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情境,对刚入学的小同学,2人1组就能兴致勃勃地玩起来。

2人1组的分组分类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具体分类情形,及时进行组内指导。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其他非分类活动的状况,1年级学生需要格外的全面关注。汇报的时候,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再进一步指导。一种是“只做分类,不做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把你的做法向大家说一说吗?”另一种是“又做分类又能表达,但不完整”,教师要启发同学帮助他说完整,并作为示范请下一个汇报的学生也要这样做。

image002 .jpg

图2 “给物体分类”一课流程图

image003.jpg

图3 小组内给铅笔分类


第4部分:归纳分类方法并延伸

完成铅笔分类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归纳分类的方法。教师:“看来,给铅笔分类已经不能难住大家了。我们回过头再看一看,我们是怎样给塑料片或铅笔分类的呢?”这部分是有难度的,但是要给学生提出来,可以师生共同归纳:“确定分类物体;观察相同或不同确定分类标准;然后分成两类”。

这样的分类方法真的掌握了吗?教师还需要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语文学具袋进行分类。如果学生很快完成,说明已经掌握;如果不能,教师还可以利用全班的力量再次帮助学生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对分类基本掌握了,但真正的学习是要知其所以然的,即进行溯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用教师给予提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书包分类后学生方便学习;超市里商品分类后方便购物;电视节目分类后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图书馆分类后便于人们分类查找资料⋯⋯现代社会是这样,古代人们也要分类。适时呈现科学史,让学生理解《尔雅》是最早的分类。期望学生们感悟到分类方法就是认识纷繁复杂世界的一种工具。分类,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条理化。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分类的智慧。

总之,对1年级学生开展思维方法的教学,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开始呈现诸多事实,但还要循序提升,有逐渐深入的思维活动。整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还要让学生理解分类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