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如何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以“它们去哪里了”为例

​冯 燕 刘 锦/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8-06/总第267期

阅读数4

image.png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教师了解学生概念的起点,基于学生的起点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教学,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本文结合案例“它们去哪里了”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围绕重要科学概念进行教学。

研读课标,分析内容

“它们去哪里了”是小学1年级科学课物质科学领域内容,运用观察、对比和描述的方法对水的性质展开学习研究,并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指向“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这一重要概念。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认识。本课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物质溶于水的动态变化,感受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糖和盐),有的物质很难溶解于水(如小石子)。

学生前测,了解学生

为了解学生概念的起点,笔者从盐放入汤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了访谈,90%的同学对盐溶于水的结果是已知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注重观察过程,也没有从多角度观察某一事物,因此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比观察食盐、红糖分别放入水中不搅拌时与搅拌后的溶解变化,并提醒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让学生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一个更深的了解。通过对比实验和连续追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总结什么是溶解现象。

image001.jpg

依据背景,确定目标

课堂教学应该顺应学生认知顺序,精选学习内容,在真实情景中因学施教,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进而形成科学观念。依据以上背景,确定目标如下。

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能用搅拌的方法让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到“没有明显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精心设计,进行探究

基于概念形成特点,确定教学过程。

第1环节:聚焦话题

食盐和石头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扮演石头和食盐,说一说2个朋友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更贴近1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师:同一个小区里住了2个好朋友,食盐和石头,老师今天也把2位好朋友带来了,今天它们约好了去游泳(出示游泳池:装水的玻璃烧杯)。

提问:当它们同时去游泳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个好朋友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演示: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并搅拌。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和想法。

揭题:它们去哪里了?

第2环节:探索调查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作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和倾听习惯。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食盐、红糖和石头的特征(注意:不可以用嘴尝)。

生:食盐、红糖的特征。

师总结:食盐和红糖是一个个小小的颗粒(科学词汇)。

接着引导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进行细致多角度的观察,捕捉实验现象并记录,便于和搅拌后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教师要提醒学生:①用小勺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原本的特征进行对比;②不能晃动水杯;③从烧杯的正面和侧面进行观察。

师:食盐、红糖和石头放入水中不搅拌会有什么变化?(注意:不搅拌)

生:食盐会消失,红糖会融化,石头会让水面升高。

用搅拌的方法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提醒学生:①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②停止搅拌,再次观察、对比前后变化情况。

师:搅拌后,食盐、红糖和石头有什么变化?

生1:食盐进到水里了,没有颜色。

生2:红糖也进到水里了,水变红了。

生3:石头没有变化。

生4:食盐消失了。

image003 副本.jpg

第3环节:形成概念

在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石头在水中很难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通过追问,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进行以下追问:

食盐去哪了?

搅拌后的食盐还看得见吗?

真的“消失”了吗?

红糖去哪了?

搅拌后还看得见吗?

真的“消失”了吗?

怎么证明没有“消失”?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科学概念: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糖和盐;有的物质很难溶解于水里,如小石子。并强调石头在放入水中前后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现象。最后收尾呼应,提问:假如石头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食盐与石头游泳时,它会对食盐说什么?

微信图片_20180706172808.png

如何有效评价

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关于物质领域的教学评价,应着重采用过程性评价,让评价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对话、提问、追问、观察、实验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记录、描述、总结和表达。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态度的评价,学生是否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热情参与,充分合作和交流,在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时做到尊重他人。学生的实验记录单是本节课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填写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描述水平。课堂上,全班38位学生均可准确把握3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对比观察和记录石头在水中“无明显现象”。

本堂课通过前测发现有32%的学生已经知道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结果,但只是生活经验,学生并没有对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进行观察。所以基于这样的已知,笔者在第2步放入水中不搅拌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不晃动水杯并从烧杯的侧面和正面进行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注重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多角度观察某一事物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上所有的观察体验都是围绕重要概念进行的,学生通过对3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情况知道了“有的物质能溶于水,有的物质很难溶于水”。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