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校园栖息地——生命科学项目式学习实践

文_管蓓蓓 陈蓓蕾 张余励/浙江省平阳新纪元蓝田学校

2023-12/总第333期

阅读数10

项目式学习是指以学科原理为中心内容,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的探究活动,并在一定实践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模式。在本文示例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感受自然与生命,进一步引发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兴趣与珍爱生命的科学品质。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有关作业与考试压力的相关内容,也专门强调提出了关于建设“双减”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将重心置于让学生进行具体而琐碎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项目式学习恰好契合“双减”提出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等教学要求。


“校园栖息地”项目式学习构想

项目式学习旨在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对于驱动性问题进行持续性探索,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根据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作“校园栖息地”活动的如下设计(见图1)。


互换身份,推己及动物

核心知识的构建及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性是进行项目式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结合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学习目标,此次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知识确定为“设计简单方案并实施操作,搜集植物和动物生存、生长所需条件的证据”。虽然本次项目式学习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能增加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在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直接影响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但“校园栖息地”项目式学习并不急于提出驱动性问题,而是为学生建构该项目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知识储备与情感基础。

15-1.jpg

图1 “校园栖息地”活动设计

活动1中,学生与动物互换身份,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种动物,代入到动物世界,了解更多的小动物。相比于平时教学中直接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动物,互换身份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与动物的共情:如果我成为了它,我需要怎样的环境?我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怎样的环境会影响我的生存。学生在了解某一种小动物后,再通过相互介绍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小动物。

活动2则是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对校园环境有全面了解。与平时观察校园不同,站在动物的角度后,学生思考更多的是校园的绿植、水源、温度、食物是否适合自己选择的动物。通过观察,学生对校园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15-2.jpg

图2 学生填写的与动物互换身份表示例

15-3.jpg

图3 学生填写的实地调研表与图示例

一个有效的驱动性问题,能够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被动地学习知识点,再将知识点进行应用,转化为主动地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意义感和价值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便能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2个活动基础上,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改善校园环境,让更多小动物适合在校园里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指引学生探究校园,改变校园环境,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及不同动物的差异性。


改变角度,感受“新”校园

与常规教学不同,项目式学习需要经历持续和多样的实践,学生在不同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又用新的知识创造性解决新的问题。

在活动1和活动2中,学生获得与动物、环境相关的知识点。因为角度的改变,在学生心中的校园变得与往常不太一样,校园的主体从以往的教学楼、食堂、寝室,变成了灌木丛、河流、花花草草。随着驱动问题的提出,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怎样改变环境才能让更多动物在校园里生活?这些改变会遇到什么困难?能做到让所有的动物都生存下来吗?

15-4.jpg

图4 实地调研后学生提出的问题示例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在资料中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了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疑问呢?这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途径,搜索并学习新的知识,使其足以解答提出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开始重新定义情境,从学习的被动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极大地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将原本的低阶学习转化为高阶学习。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