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历史上的丝路科技]万里丝路怎保康宁

文_陈 巍

2022-10/总第319期

阅读数1

随着科技进步与各项设施日益完善,我们今天对“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见怪不怪。一个人完全有可能上午在北京,下午就出现在半个地球外的纽约。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么便利的出行条件在不久之前都还很难设想。路途和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模糊为旅行带来许多不可测的风险。

谚语有云:“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为使旅途平安顺利,除了要尽量保障物资充分供应,了解各地风土,掌握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疾病的知识也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当疫情发生时,不仅外出旅行之人要了解各地疾疫状况,各地也往往对外来人员严加防范,增强检查措施。由此催生出旅行医学这一与流行病、预防医学、环境卫生等医学分支相关的领域。正因为旅行医学天然带有跨地域传播属性,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旅行着的医学知识。


行者多难

古人会出于各种原因远行,如出使、经商、朝觐、赶考、游学、任官、行军等,这些原因往往纠缠在一起,让出行带有多重目的和意义。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早已成熟的惯用路径,从而形成诸如丝绸之路、朝觐之路等保障条件较为完备的道路网络。另辟蹊径的情况也不少,比如军事将领常期待让敌人出其不意,商人则怀有躲避收税关卡的意图,他们会刻意选择人迹罕至、崎岖难行的道路。显然后一种情况具有更大风险,但在医疗不够发达的古代,即便是熟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无虞。

世界历史上因病客死他乡的记载很多,其中对人类历史进程具有影响的一个例子是在巴比伦死去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般认为这名享年仅33岁的帝王死于酒精中毒,但根据皇家档案记载,这名征服者很可能罹患疟疾或伤寒这类典型的旅行传染病。

反映科举旅行的明代《王琼事迹图册》中的一个场景.jpg

反映科举旅行的明代《王琼事迹图册》中的一个场景

即便是勇于向未知世界前进的旅行家,在途中也往往与疾病相伴,甚至以病痛作为旅途的终结。如曾在三大洲云游数万里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其游记中不时出现因酷暑、饮食不当、毒虫叮咬等患病的经历,有时他必须因病停留疗养数月之久。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云南不相信当地瘴疠传言,拒绝遵从饮酒避疫的风俗,但可能因长期运动损伤,他在丽江一带“一日忽病足,不良于行”,只能返乡,“归而两足俱废”,不久病逝于家中。

“公路小说”的伟大先驱《西游记》曾借八戒之口说道:“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不怕,发发就过去了”。既写出旅途中患病的频繁,又表露出作者的乐观无畏。唐僧取经的原型玄奘法师在葱岭中的大雪山凌山(今帕米尔高原北部)曾“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后才翻越此山,随从徒众“死者十之三四”。他本人到晚年仍时而发作后遗症“冷病”,几乎不治身亡。由此可见旅途之艰险和旅行医学知识之宝贵。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