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郝柏林

王渝生

2018-03/总第264期

阅读数9
   

1.郝柏林(1934.6.26—2018.3.7).jpg

挑灯看剑 沙场征战 理论物理 跨界生物信息
负戟吟啸 文化自信 大师科普 弘扬科学精神

  2018年3月7日,84岁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在北京逝世。

  郝柏林辞世前不久,1月20日,在杨焕明院士召集的一次聚会上,我们同桌用餐,我还拍了一张郝柏林和杨焕明二位院士交谈的照片,当时郝柏林刚从一个学术会议上赶来,会牌还挂在胸前。不想他老人家竟匆匆去了,真是人生无常!逝者往矣,生者要多多保重。

  1934年6月26日,郝柏林生于北京。抗战时期,郝柏林在四川读小学,家中买了一套《中华少年自然科学丛书》,这套草纸印的32开本书,从天文气象讲到化学生物,把年幼的郝柏林引进神秘的自然科学。1946年念初一时,郝柏林就读了十来本学校图书馆的天文科普书,升至初二时,因为物理老师讲得好,他立志要学习理论物理。

  1949年北京解放,正值郝柏林读初二,同无数青少年一样,他满怀热情参加了各种政治活动。在此后至高中毕业的8个学期里,郝柏林做了7个学期的学生会工作,而且在学生会的职位是公开竞选得来的。因为是学生会干部,郝柏林可以每周“因公”旷课达30小时。学期结束考试,老师给了郝柏林及格分数,但他经过检查发现自己实际并没有达到及格线,于是向老师提出疑问。结果老师将所有学生召集起来开会,问同学们像郝柏林这样的学生应不应该给及格。郝柏林的同学当然回答“应该”。尽管最后的成绩单上依然是及格分数,但郝柏林事后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这个分数是不真实的,这也为他以后一丝不苟、坚持真理埋下了伏笔。

  中学毕业考大学时,郝柏林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最后却被分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在经过1年的俄语学习之后,郝柏林被派往前苏联留学。1954—1959年,他先后就读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工程经济学院和物理数学系,获得优秀成绩毕业证书。

  1959—1978年,郝柏林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副所长、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2018年,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郝柏林在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对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模型、相变和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动力电网计算、天线辐射场计算、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群论知识工程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身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物理学家,是中国生物信息学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

  1年多以前,2016年11月6日,在杨焕明主持的华大基因第十一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期间,科普嘉年华会议在深圳国家基因库盛大召开,诸多科学大家、传播学家、教育专家、中学师生、跨界嘉宾共聚一堂,畅谈科普,我有幸以一个小小的音符汇入了这一曲盛大的科普交响乐之中。

  科学大家讲科普,成了这次会上的最强音,也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82岁的郝柏林大师登上讲台,一开口就不寻常:
“人们常说的‘赛先生’,现在几岁了?追溯西方科学发展史,赛先生已经有400多岁了。然而在中国,他始终没能很好成长,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中华科学发展,大多是技术发明,背后的科学并未有大的进步。当下我们不仅要少一点阿Q精神,更要再少一点阿O精神,剪掉辫子后,还是要继续反思⋯⋯”

  语言犀利,切中时弊,博得在场听众阵阵笑声和掌声。大师科普,真是生动又深刻!

  请看郝柏林的《物理是一种文化》:

  “物理学是讲道理的学问。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会用少数大道理,讲明白许多小道理。物理学教导我们寻根溯源,追求真理。物理学又是方法论,它训练我们从事实和数据出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我们分清主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被细节引入歧途。”

  “物理教育是文化教育。物理学是多门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是技术进步的源泉。科学与技术不是一回事。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不断扩展着人类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自然观;科学的内容与作用远远多于‘生产力’。以技术涵盖科学的简单、机械的理论和实践观,一直在妨碍着学者们安心致志、长期坚持地做出事情。我们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察物理教育,从教育入手来改变状况。文化需要沉淀和积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需要从事科学试验、演绎推理、证实排伪的精神。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通过物理学来培育年轻人的现代实证方法和科学精神。”

  “物理是一门艺术。同音乐、绘画一样,物理学,或广而言之自然科学有着不同背景、不同深度的大量欣赏者和爱好者,这是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乐师、画匠一样,社会需要相当多专业的物理工作者和物理教育家。同音乐家和画家一样,社会还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物理学家,在推动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方面,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培养所有这些素养和人才都是物理学教育和物理学教师的使命。”

  再看郝柏林《走近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细菌世界》的开场白:

  “白喉、霍乱、天花、伤寒,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很多人‘谈菌色变’,避之不及,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其实是大自然物质循环中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参与者,人体内细菌的数量接近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人体就是一个移动的细菌聚居地,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细菌与人类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科学家们对细菌的研究又有哪些新发现?”

  接下来,就是条分缕析,而且娓娓道来。

  这就是科普,大师的科普,真正的科普。

  科普,需要大师级科学家的示范和引领。

  《挑灯看剑》《负戟吟啸》,从这两本文集的题名看得出郝柏林作为一位科学战士的形象。在郝柏林去世第2天,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悼念文章中说:“在这个时间,在这个空间,郝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照亮黑暗的火炬虽已不在,前进道路的方向已经指明。”署名为“郝老师的学生们”。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