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追踪]“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案例:玩具总动员——认识玩具教学案例

文_刘蓉蓉/合肥市科技馆

2021-05/总第302期

阅读数1

合肥市科技馆“玩具总动员”系列课程包含12个课时,以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具作为切入点和载体,旨在带领学生从玩具的使用者变为设计者,成功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玩具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工程技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工程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10512092639.jpg


课程概述

“玩具总动员”课程针对10~13岁学生设计,课程内容对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设计了“玩具你好”“玩具加油”“奇妙的传动”“玩具DIY”和“玩具展示会”5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包括“认识玩具”“电流走迷宫”“齿轮传动”等12节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带领学生从多维度认识工程技术在玩具中的应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以“认识玩具”课程为例,本课程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方法的重要性;了解玩具的组成机构,形成系统的知识概念,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依托各类有趣的玩具,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玩具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完成分类任务,多角度认识玩具;能够有效表达探究结论;对认识玩具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结果作结论性发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团队协作,尊重并配合他人。


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基于实物的学习模式”和5E教学法开展,共6个阶段。

第1阶段:情境导入,基于玩具实物激发学生思考

阶段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玩具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成为玩具设计师,了解设计玩具需考虑的因素和需探究的问题。

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该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也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引导学生大胆交流,产生认知。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玩具设计师,设计玩具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学生重点考虑的因素是适用年龄、颜色、造型、功能等。

第2阶段:观察玩具,初步体验分类法

阶段目标: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玩具,体验外部分类法的过程。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不同种类的玩具,让学生自由操作收获直接经验,同时利用学习单,让学生自主体验分类方法,初步认识玩具。

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都接触过外部分类法,但很少系统地利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在认识玩具中使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玩具,也能够产生清晰的认知。

教师提供每组10种不同类型的玩具,让学生自由观察体验玩具。学生自由观察体验玩具。教师提供学习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玩具设计因素将玩具简单分类。学生再次观察体验玩具,完成“玩具初分类”学习单。

第3阶段:探讨结论,通过分类认识玩具

阶段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完整表达初步分类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将探究结果具体化,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知。

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该年龄段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但将探究结果系统性地表达出来存在难度。教师从简单的分类结果开始引导,学生尝试分享表达,倾听不同意见,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享对玩具初步分类的结果,提出问题:“你认为广受欢迎的玩具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小组间交流讨论,总结发言,认为广受欢迎的玩具应综合颜色鲜艳、材质轻便、功能多样等多种因素。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根据玩具的外部特征,学生将玩具简单分类,自主形成对玩具的初步认识,掌握外部分类法。同时,拓展外部分类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市货架等。

第4阶段:拆卸玩具,深入体验分类法

阶段目标:通过拆卸玩具,进一步认识玩具,掌握本质分类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玩具,近距离观察玩具内部特征,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动手拆卸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玩具的兴趣,通过直接观察,能够提升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玩具的本质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有其他方法进一步认识玩具吗?”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观察玩具的内部构造等方式进一步认识玩具。”教师提供螺丝刀套件并发布任务:“每人负责拆卸1种玩具,拆到不能拆卸为止,并将所有零件收纳整理,用收纳盒装好。”学生选择1种玩具拆卸,并将所有零件分类收纳。教师提供学习单,引导学生根据拆卸的零件,将玩具按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学生将所有零件按照功能区别进行分类,并完成“玩具再分类”学习单。

第5阶段:归纳总结,通过再分类深入认识玩具

阶段目标:总结并表达玩具再分类的结果,了解玩具的4大结构,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再分类结果,体验总结、归纳、分享的过程,形成认知体系,加深对玩具的了解。

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动手任务,但很难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多以体验为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分享,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结论,也能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新的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享对玩具再次分类的结果,并提出问题:“每种玩具具备哪几大类零件?”学生小组间交流讨论,对比观察不同种类玩具的组成零件,并总结发言:“玩具的组成零件包括外壳、开关、动力部分、传递动力部分、螺丝(连接部分)等。”教师总结学生分类的结果:“玩具系统主要有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操纵部分、执行部分4大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根据玩具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直接形成对玩具的深入认识,掌握本质分类法。同时,利用各部分零件带领学生逐步了解4大组成部分分别起何种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4大组成部分的作用。

第6阶段:教学效果评价

阶段目标:完成教学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分享—再填表的过程,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式体验认识玩具的过程,也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产生新认识的能力,教师将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重点总结课堂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教师提供学习成果交流表,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分类方法填写,巩固深化学习成果。学生填写学习成果交流表(包括课程中利用了哪些方法对玩具进行分类,分类探究后对玩具有何新认识,通过对玩具认识的变化,对今后认识分析事物有何启发等)并进行发言,根据本质分类法,将10种玩具进行再次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将听取其他同学发言后产生的新认识和感悟进行总结精炼。学生仔细聆听同学发言,辩证吸收他人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内容,总结归纳后再次填写学习成果交流表。


总结与思考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关于传动机构的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同时在后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偏向于简单的传动机构,无法精确使用连杆传动等机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采取通俗易懂、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