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历史上的丝路科技]古代世界的节气

陈 巍

2021-02/总第299期

阅读数2

1583821323(1).png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要素。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各3个月,每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这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那么,在古代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创造呢?


节气之始

中国古代主要使用阴阳合历,像我们现在过的春节一样,古代日期相对于寒暑变化来说,在不大的范围内摆动,这并不足以适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业活动的需求。因此,在不确定的日期和确定的农时之间,需要适当媒介加以连接。

最初起到媒介作用的是星象,斗转星移带来了最初的节气。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古人以“岁”表示寒暑交替。古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月建)。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例如先秦道家著作《文子》里说:“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图1 北斗七星在一年四季中的方位.jpg

北斗七星在一年四季中的方位


十二月建配合数字与十二地支,形成节气的支架。北斗七星斗柄从正东偏北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具有万物起始、一切更生的意义。

另一方面,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用鸟、火、虚、昴4个星宿在黄昏时的方位指示二分二至的方法。最迟到春秋晚期,又细化为把牵牛、织女及二十八宿等天体的运行轨道划分为12“次”,每次分初、中2段,合计24份。

同时,人们也在累积包括气象和生物现象的物候观测记录,并尝试从中总结周期性规律。天象和物候这两类记录很早就合并记载。例如记载有可追溯到商朝知识的《夏小正》,就排列了1年12个月中星象、雨热和动植物活动生长等信息。这种历日、星象、物候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战国时达到顶峰,战国阴阳家用星象作为12个月月初的标志,以此为骨干构建月令体例,并在其中间杂物候信息。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