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林 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张乐潼/中国海洋大学

2020-09/总第294期

阅读数13

如何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一直是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教育界倡议的STS教育,就是要求科学教育要构建一个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真实教学情境,以促使作为世界未来公民的中小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系列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Yager,1996)。然而,由于缺乏具体教学框架与教学策略,STS教育更多地被停留于科学教育理念层面,未能很好地付诸实践(Shamos,1995;Zeidler等,2005)。而后继发展形成的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的教育,因注重围绕社会性科学议题构建有效建模、推理与论证等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与决策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提升科学认知与伦理道德水平,从而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整合性发展(Zangori等,2018;Peel等,2019;Sadler等,2017;Zeidler等,2009)。因此,当今许多国家在科学课程标准中都倡议将SSI作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整合性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定义与特征

社会性科学议题指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Sadler,2004),例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系列问题,都是复杂、开放且充满争议的问题(Sadler与Zeidler,2005;Sadler,2011)。

社会性科学议题具有集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与伦理性于一体的特征。首先,SSI属于社会议题,例如全球变暖、雾霾、流行病等,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因素相关,具有社会影响并往往受到广泛关注。其次,SSI的产生与解决又与科学知识、原理和技术息息相关,具有科学性。SSI的研究与决策,不仅需要运用相关科技知识,还需要运用具体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例如非形式推理、建模与论证、探究与交流等(Bingle与Gaskell,1994;Zeidler,2014)。再者,正如全球变暖、转基因食品等议题,SSI往往都是结构不良、无固定答案的问题,不能使用算法式的步骤解决问题(Kolstø,2001),存在多种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另外,SSI涉及个人态度与价值取向,例如是否支持克隆技术,具有伦理性。不同立场的群体在商榷与决策SSI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案,导致两难局面的产生(Sadler,2004);即使是领域专家,也常常在SSI讨论中产生矛盾(Thomm与Bromme,2017),需要价值判断和道德推理(Zeidler等,2002;Sadler,2004)。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