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竺可桢

王渝生

2020-03/总第288期

阅读数1

202003wus1-1.jpg


中国卓越科学家杰出教育家 求是精神民主校长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科学史家 家国情怀博学多才


2020年3月7日是竺可桢(1890.3.7—1974.2.7)诞辰130周年。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竺嘉祥找到镇上的私塾先生,给刚刚出生的男孩取名叫“可桢”。先生解释说:“‘桢’字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坚实的木头,二是古时候筑土墙立的柱子称作桢干。‘可桢’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

竺可桢读小学时,中国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积弱不振。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少年竺可桢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1905年,竺可桢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入上海澄衷学校、复旦公学学习,以品学兼优、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推为班长。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202003wus1-3.jpg

竺可桢青年时代留美照片(1910年代)


1915年,中国留学生任鸿隽、杨铨等人在哈佛大学组织中国现代第一个科技社团“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第一批成员,并积极参与社务活动。他在《科学》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成为《科学》杂志最重要的作者之一,也是中国科学社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竺可桢于1915年以论文《1900—1911年中国之雨量》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竺可桢回国后,先后受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天文、气象、地理课。他自编讲义,内容新颖、丰富,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深得同学爱戴。

1920年代,他创办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地学系——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当选为中国科学社讲演委员会主任(1923年),中国气象学会首届理事(1924年)、副会长(1925年)、会长(1929年)等职。

1928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并于1933年出版了所著的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

1933年,竺可桢参加第五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中国代表团,做首席代表。

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等创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5年,竺可桢派人设立拉萨测候所,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36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兼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竺可桢率浙江大学西迁江西、广西、贵州,其间首倡“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202003wus1-4.jpg

竺可桢题词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求是”语出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书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以来,要求学生做学问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有人说,民国时代,中国有两个最好的大学校长,一个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一个是浙江大学的竺可桢。这两个人都有民主作风,都能做到珍视人才。竺可桢因此被称为“民主校长”。

1944年,英国皇家科学院士李约瑟考察了中国诸多大学后,评价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将其誉为“东方剑桥”。

1948年,竺可桢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1949年4月,当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婉拒了当时教育部长杭立武电催赴沪去台,只身赴沪暂居。7月应邀至北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8月先后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讨论制订《共同纲领》过程中,提出专列发展自然科学一条的建议,被采纳。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主要分管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

1950年,竺可桢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5年,竺可桢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首届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竺可桢当选为副主席。

竺可桢富有中国传统科学和文化的根基,一直从事中国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

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竺可桢为主任,领导规划今后科技史事业的发展工作。

1956年9月,以竺可桢为团长的中国科学史代表团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出席第8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大会正式接纳中国为国际科学史组织成员,从此中国的科学史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1957年元旦,中国第一个科学史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建立,现为研究所。

在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推荐下,竺可桢于1958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1961年,增选为院士。

202003wus1-5.jpg

竺可桢在第8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1956年)


为了纪念竺可桢对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巨大贡献,从2001年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特别设立了“竺可桢科学史讲席”。

202003wus1-6.jpg

“格致·考工·源流”讲座,右为竺可桢半身铜像(2018)


201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同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共12场,包括古代数学、医学、农学、天文历法、冶金、琢玉、纺织、建筑、军事技术等诸多方面内容,涉及相关学科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兼顾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文献记载与现实应用、技术流变与社会影响、时代价值与中西比较。我有幸作为第2场“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征”的演讲者,看到国家图书馆会场讲台上的竺可桢半身铜像,不禁感慨万端,肃然起敬。■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