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趣科学]“炸毛”蜗牛见过么?琥珀里亮晶晶的那种

Yuki小柒

2019-12/总第285期

阅读数2

1.jpg

想象中有毛琥珀蜗牛活着的样子(图片来源:刘毅)

说起毛茸茸的小动物,大家可能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自家喵主子或汪主子。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那些每天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主流毛球们,而是一只不常入镜的、浑身长毛的……蜗牛。

什么?蜗牛不都是光溜溜的吗?咋还能长出毛来?

没骗你,这只小蜗牛不仅全身毛茸茸,而且还是搭乘琥珀胶囊从近1亿年前的白垩纪穿越而来的,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有毛蜗牛物种。

穿越时空的炸毛小蜗

今年10月,来自德国、中国和瑞士的科学家们一起报道了1块奇特的化石,这些科学家中的一位正是著名的“琥珀猎人”邢立达。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iScience杂志上。

2.jpg

封存在琥珀中的“炸毛”蜗牛(图片来源:邢立达)

3.jpg

穿越亿年的蜗牛琥珀化石(正面+反面)(图片来源:邢立达) 

这只炸毛蜗牛曾经生活在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远古琥珀森林中,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它和那些被琥珀裹挟着的形形色色的远古小生命们一起,穿过时空隧道,从白垩纪来到人们眼前。

透过晶莹的琥珀化石,我们可以获得这只蜗牛的许多身份信息。比如,它的直径约为6.6毫米,高约2.2毫米,虽然身材小,却已经成年。标本壳表面覆盖着密集的角质毛,螺层侧缘上部和顶侧有明显的螺纹。

为了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蜗牛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给这块小小的标本做了个显微CT扫描,获得了它的高清3D图像。

根据收集到的各种特征,科学家们发现这只蜗牛和以往发现的腹足类动物均有不同,是全新的属种。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琥珀毛环口螺(H. electrum),新的属名为毛环口螺(Hirsuticyclus)。

琥珀毛环口螺归属于环口螺科(Cyclophoridae),这一科的蜗牛大多是较为古老的陆栖种类,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而多腐殖质的环境里。

4.jpg

蜗牛琥珀化石实物图(图片来源:邢立达)

5.jpg

蜗牛标本的高清3D图像(图片来源:邢立达)

说起来,像琥珀毛环口螺这样长毛的蜗牛,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少见,湿螺科(Hygromiidae)、大蜗牛科(Helicidae)、圈螺科(Plectopylidae)、坚齿螺科(Camaenidae)和多圆螺科(Polygyridae)等门类中都重复出现过类似的特征。

不过,此前人们并不知道蜗牛长毛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普通的化石从未保留下如此精致的“炸毛”细节。琥珀里倒是发现过不少蜗牛壳和带有软组织的蜗牛,但长毛蜗牛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亮相。邢立达兴奋地说道:“琥珀毛环口螺就是琥珀这种特异保存带来的神奇礼物,它是目前腹足类化石记录中,保存有毛状结构的唯一记录,也是最古老的记录。”

蜗牛炸毛有何妙用

那么,问题来了,蜗牛为什么会长毛呢?这些毛究竟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

对此,科学家们作出了一些分析和推测。

首先,这些角质毛对于蜗牛的天敌会产生威慑。告诉它们:“莫挨老子,老子有刺!”

其次,对于移动缓慢的蜗牛来说,从高处掉在地上再重新爬回的成本实在太高,搞不好还容易粉身碎骨。这些毛就可以帮助蜗牛更好地附着在被子植物的叶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风险。而且,万一跌落到森林地面上,毛还能提供缓冲,避免蜗牛壳直接撞击到地面。

6.jpg

 生活在今天的有毛蜗牛——多毛环肋螺(图片来源:周清华)

再次,这层浓密的毛还可能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这一点和其他的毛球们相同)。

更有趣的是,琥珀毛环口螺的毛可能还有传播种子的功能。比起坚硬的针叶树针,当时的蜗牛可能更喜欢吃柔软的被子植物。而在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种子的平均尺寸很小,比芝麻粒还要小很多。这么一来,琥珀毛环口螺的毛在用餐完毕后,身上可能会附着到一些被子植物的小种子,然后带着它们去旅行,再播种到更远的地方。这么看来,被子植物与蜗牛之间有着相互适应的关系,繁茂的被子植物为蜗牛提供食物,产生了白垩纪多种多样的陆生蜗牛,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帮助了被子植物的扩散。

感谢漂亮的琥珀,让我们再次窥见了白垩纪生物多彩生活的一角。不知下一个“毛茸茸”,又会是谁呢?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