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趣科学]你以为的脚不是脚——脚、爪、蹄有什么不同

vicko238

2019-02/总第275期

阅读数0

本栏目文章转自果壳网(www.guokr.com),由果壳网和作者授权转载。

不要被这只大猫的凶狠吓到了,你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个猫的膝盖是往后弯的?”然而,这个猫的膝盖根本就没有向后弯。想不明白?重新看看这张图。

1.jpg

A和B哪里是膝盖?(图片来源:pixabay)

A和B哪里是膝盖?其实正确答案是A。至于B,其实相当于脚后跟。等等,那B下面那一截又是啥?那相当于人的脚底板。换句话,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说法,猫(不管大猫、小猫)是拿“脚趾头”走路的。

动物走路的方式有好多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罢了。

动物都是用哪里走路的?根本上说,我们这些哺乳动物的脚虽然有着不同的称呼,比如爪子、脚、蹄子、蹶子等,但腿、脚都是同一套构造,只不过具体零件大小有所差异罢了。以骨盆为起始点,往下大致能“拆”成熟悉的6个部分。①大腿:股骨。②膝关节。③小腿:胫骨、腓骨。④脚踝:若干块骨骼统为跗骨,组成脚腕、脚跟。⑤脚掌:跖骨。⑥脚趾:3节趾骨(近端、中端、远端趾骨)。

对人类来说,后3项都是脚。行走时,脚跟、脚掌、脚趾会依次触碰地面,这些结构三位一体才算1只合格的“脚”。

2 .jpg

人脚、狗后爪、马后蹄(图片来源:elsalvadorla.org) 

但动物的脚却没有这种要求。我们印象里那些长爪的肉食动物基本是踮着脚尖、靠2个脚趾头着地的,而那些长蹄子的食草动物更加极端,是靠最末端的脚趾的趾甲走路的。所以,动物跳芭蕾是不是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就引出了陆地上哺乳动物的3种后肢行走方式:脚掌走路(跖行式)、脚趾走路(趾行式)和脚趾甲走路(蹄行式)。

跖行式:脚,笨重的脚

在这3种行走方式里,人类采用的跖行式其实是比较古老原始的一种。这种行走方式要求跖骨着地,成为扁平的脚掌。灭绝动物中,几乎所有早期哺乳动物都用这种方式走路。

3.jpg

双足或四肢着地的人与狗(图片来源:exigentcircumstance.wordpress.com)

虽然原始,这种形态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利于承重,走路稳当,熊、小熊猫、兔子(静立时)、啮齿类这些圆滚滚的动物都是跖行式的。手掌、脚掌和细长指节也给了灵长类善于攀爬抓握的手脚。相对的,缺点也很明显——跑得慢。跑路靠腿不靠脚,脚上“零件”过多并不利于移动。

跖行式动物中还有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袋鼠。袋鼠的脚掌不用来迈步,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双脚起跳。

趾行式:猫舔的肉垫下面是脚趾

与跖行式动物相比,踮脚走路的趾行式动物拥有了一个巨大优势——腿长。

有些哺乳动物的跖骨没有变为贴地的脚背,而是向上抬起,这些仅用几个脚趾头(跖骨)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动物称为趾行式动物。

哺乳动物中,猫科动物都是典型的趾行式动物,另外,狗、狼、狐狸也采用了这种移动方式。它们和人类一样,也有3节脚趾,不过仅用前2节着地。脚趾后的跖骨(人类脚掌)脱离地面,高高翘起,升级为1节新腿。这节主要由跖骨组成的腿又瘦又长,十分有存在感。如果你家养过猫,你可能知道猫底盘以下可见的部分,就是这节小瘦腿。这节腿往上,还有猫低调的、真正的小腿(胫骨)和大腿(股骨,几乎在毛里)。这也是为什么每条猫拉开都那么长的原因——趾行式动物就是比两脚兽多一截脚掌升级成的腿。

趾行式动物大都有很强的肉食性,下肢末端灵巧,善于悄无声息地快速移动。它们贴在地上的2个指头也没闲着。人类经常把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四肢末端有肉垫和指甲的部分称为“爪子”,因为有钩状的指甲,附着在末端趾骨上。狗、狼、狐狸这些犬科动物的指甲是收不回去的。而除了猎豹以外的所有猫科动物(包括狮子、老虎、家猫)都可以把指甲缩进皮鞘。平时收起来,减少磨损,等到要用时“唰”地伸爪,配合肉垫暴击挠死对手。

既然用指节走路,猫和狗脚上的肉垫也是长在趾骨上的。也就是说,从人的角度看,猫舔爪是货真价实地在舔脚趾头。 

除了上述肉食者,趾行式动物的另一个代表是鸟。鸟会飞也会走,用脚趾头抓地。按照哺乳动物中股骨以下都算腿的通俗理解,鸟类应该有着超长腿。和猫、狗一样,鸟类爪子之上的腿也可以分成3部分:大腿(股骨)、小腿(胫骨)和跗跖骨。跗跖骨是鸟类独有的结构,是跗骨(相当于人类脚踝)和跖骨(脚掌)二合一。我们看到的鸟类分叉的爪子之上紧接着长长的一节腿就是跗跖骨。生活里,常见的跗跖骨和脚趾组合是鸡爪子。鸡爪子往上的琵琶腿才是鸡小腿,大腿从外面看不见。

4.jpg

鸡(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蹄行式:能跑,但是吃草

虽然脚趾踮地比脚掌走路更善于跑动,但还是比不上有蹄类(大致包括哺乳动物中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幸运的是,有蹄类不像趾行式动物那样凶猛,绝大部分吃草为生,包括已被人类驯服的马、牛、羊等。这个群体还包括少量杂食动物,比如猪,对人类也贡献多多。

有蹄类动物最大限度地把屁股以下全部结构变成了腿——它们靠脚趾甲着地走路。远端、中端、近端3节趾骨站立时垂直分布。一只典型的蹄行式食草动物(比如马、鹿等)有着健壮的臀部和皮包骨般的下肢末端,仿佛为了运动而生。

5.jpg

野马蹄子侧切面。软组织(粉色),趾骨(浅灰),肌腱(蓝色),真皮组织(红色),指节垫(黄色),马蹄叉(深灰):帮助血液循环,角质足底(橙色),趾甲(棕色)(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蹄类四肢末端接触地面的柱状结构称为蹄。蹄子相当于人类戳向地面的1节脚趾或手指,指节外包裹着血管和减震软组织,最外层的防护结构由角蛋白组成,和人类指甲成分相仿。和指甲一样,蹄上的角质也会持续生长和磨损,这也是人类为什么要钉马蹄铁和护理牲口蹄部的原因。

6.jpg

骆驼的2个脚趾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圆钝的蹄子让有蹄类获得出色移动能力的同时,也使其丧失了手脚抓握的本领。大部分食草动物的脚趾出现退化,数量更少或部分脚趾明显变小。相比人类的5个手指和5个脚趾,马的前蹄和后蹄都只有1根指头(趾头)。其他常见的牛、羊、鹿、猪等动物以2个脚趾支撑为主,另外2个退化的脚趾悬在后部(走在柔软地面的猪还是能用上后2个趾头的),而骆驼和长颈鹿只有2个可见的脚趾了。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