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侯云德

王渝生

2018-02/总第263期

阅读数1

图1侯云德(1929.7.13— ).jpg

病毒学泰斗 干扰素之父 为民族复兴 为人民造福

双鬓添白发 我心情切切 愿将此一生 贡献四化业


侯云德,1929年7月13日出生,江苏常州人。自幼家境贫苦,10岁就从事家庭劳动,靠半工半读上学,但他发奋努力,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小学毕业,1943年14岁考入当时全国有名的省立常州中学。1948年毕业后考取国立上海同济医学院(后迁武汉,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1985年改名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7年制医本科。他在大学求学时,与同学钱止维——一位浙江姑娘,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恋,1955年大学毕业时,他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侯云德被选派留学前苏联深造,钱止维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工作,两人相约待侯云德学成归国后再结婚。

侯云德在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师从戈尔布诺娃教授研究副流感病毒,攻读副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是全研究所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他首次发现Ⅰ型副流感(仙台)病毒存在2个亚型,并澄清了仙台病毒是否对人有致病性这个当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他首次阐明了仙台病毒的溶血活性与细胞融合活性是由病毒的同一特性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一种病毒溶血抑制试验,用以研究具有溶血活性的病毒的抗原关系。他首次发现在单层细胞培养上,仙台病毒可引起同种细胞的急性融合,并阐明了融合机理。由于他的这些创新性成就,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同意同时通过了副博士和博士论文,前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前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几十年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70年代,国际遗传学界研究时采用他的方法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他的有关著述受到广泛重视。

3侯云德和他的导师戈尔布诺娃.jpg


回国后,侯云德一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历任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并将其投放市场,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10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

今天,一系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成功控制使得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扭转了SARS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和能力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其中侯云德院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作用。

侯云德的成就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正如陈竺院士等同行专家所说:侯云德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也是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更是我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武桂珍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侯先生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他的汽车超期服役要淘汰了,我们问他想换辆什么车,侯先生说,带轱辘的就行。生病住院,也从来不跟组织提任何要求。有时输完液晚上8点了,还要自己回家做饭吃。”武桂珍说,侯先生所思所想所求,都是我国的防病事业。在他身上,深深映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5侯云德全家福.jpg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侯云德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他内心的为民族复兴、为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

这份厚重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从他传奇般的入党经历管窥一二。他在青年时期就积极要求进步,建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产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1953年,他第1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但长期未被接受,他依然初心不改,28年后,1981年10月,52岁高龄的侯云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4侯云德在作学术报告.jpg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的学生、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侯老师的勤奋,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并且亲自翻译、撰写,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每期都有上万字,2周1期,已经写了200多期。”金奇说,他读研究生时,侯老师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会在下班后到实验室找学生聊天。“聊什么?聊的就是他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动态,通过侃大山的方式实时输送给我们。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对年轻人,在培养提携上总是不遗余力。”

说到侯云德的发妻钱止维,她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读书世家。祖父钱罕是著名书法家,在文化大革命前,位于慈湖东西长堤上“师古亭”这三个大字,就是钱罕的亲笔。钱止维的父亲钱尚平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留校任教,“文革”期间,惨遭迫害,九死一生,去世前为上海邮电研究所副所长。钱止维的名字有典故,取自《诗经·玄鸟》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维通为,止即住所。是说: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清朝雍正时期,文字冤狱记录在案。主考官查嗣庭以“维民所止”为考题,被曲解为“雍正砍头”。“雍正”二字去其头,正是“维止”二字。结果查嗣庭惨死狱中,还被戮尸示众。

话说1955年,钱止维在中南同济医学院毕业后,与赴莫斯科留学的恋人侯云德依依惜别,不免山盟海誓一番,北上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工作。1962年,33岁的侯云德学成归国,在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才同31岁的钱止维结婚,从此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侯云德、钱止维夫妇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合作者。我们在一份资料《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钱止维论文目录》中,发现了他们合作撰写的论文。例如,发表在《病毒学报》3卷1期(1987年3月)的论文《子宫糜烂病毒病因的探讨》就有9位作者,其中北京天坛医院3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6人,钱止维署名排在首位,而侯云德则排在末位。真是妇唱夫随,伉俪情深啊!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