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鸡年说鸡

文_飞 雪

2017-03/总第252期

阅读数1

农历丁酉鸡年已经到了。说到鸡,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吃,好吃,怎么做都好吃。这也难怪,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鸟类,人们大规模吃鸡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万年,并且把鸡养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陆生脊椎动物。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鸡的数量多了,相对而言对鸡这一物种的关注反而减少了,以至于人们在说起鸡的时候,甚至下意识地将它排除出鸟类的范畴。在人们眼中,鸡更多的是一种商品,一道迟早会被端上餐桌的大菜,而缺少了将它视为一种鸟类的眼光。尤其是对于鸡的智商问题,人们的误解更是巨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鸡,尤其是广泛饲养的家鸡,它们只是咯咯寻食的“会走路的肉”,“智力”二字和它们无缘。“呆若木鸡”一词,正是这一印象的真实写照。不过就在最近,一篇发表在Springer期刊《动物认知》上的综述,总结了数十篇关于鸡的智力的研究报告。这篇综述显示,人们对鸡的智力低估太多。鸡的智力不仅可以和我们通常认为是“聪明”的鸟类,如鹦鹉、鸽子、乌鸦等相提并论,甚至一些智力行为发展出的时间要远快于人类。那么,鸡的智力,都展现在了哪些方面呢?


鸡也会“脑补”

如果将一个物体逐渐移动到遮蔽物后面,那么这个物体还存在吗?想象出被遮蔽物体的存在与否,其实是衡量智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这种看起来简单的“脑补”,其本质并非简单,这要求被试动物了解“物体不会凭空消失”这一概念。科学家们将这种能力称为视觉认知,并将这种认知从“完全不能理解隐藏物体的存在”,到“能够预测隐藏物体继续位移一段距离后的位置”分为6个级别。通常人类幼儿在2岁时能够达到最高级别。

相应的,鸡同样可以做到跟踪移动的物体,并在物体被部分隐藏或全部隐藏后脑补出物体依然存在。例如,在小鸡刚孵化时给它们观看一个红色三角形,使得小鸡对这个三角形产生印随行为。很快,这些小鸡就能够意识到“遮蔽了一个角的三角形依然是三角形”这一概念,并对其产生趋向。而在孵化2天后,小鸡们对被完全遮蔽的三角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向。这种行为虽然看起来简单,甚至“天经地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意识到被完全遮挡的物体依然存在”的能力,在人类中要1岁左右才会发展出来。

1.jpg

 

看到那若有所思的背影了吗(图片来源:驴妈妈旅游)



“计算鸡”

鸡同样具有数值概念,甚至有一定的比较和计算能力——虽然谈不上进行复杂的乘除计算,但简单的加减计算对于鸡来说并不是难事,并且这一能力在孵化后数天内就可以产生。同样的,科学家们让刚孵化的小鸡对5个红色的小球产生印随,然后减少3个或2个小球,观察小鸡们的反应。结果显示,小鸡们对剩下更多小球的组更感兴趣。这一实验表明,34天大的小鸡,就已经有了多和少的概念。

而接下来的实验更让人惊讶。科学家们让小鸡观察2个屏幕,上面分别具有数量不同的红色小球。然后这些小球消失,同时有小球从一个屏幕移动到另一个屏幕,当移动完成后小球也消失。同样的,小鸡们会去选择那“隐藏”了更多小球的屏幕查看究竟。这一现象意味着,小鸡们需要对2块屏幕所表现的小球的数量进行加减,从而判断究竟哪个屏幕“隐藏”了更多数量的小球。这意味着,几天大的小鸡已经掌握了粗略的个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至少是加减后对结果大小的比较。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计算鸡”啊。


你的自控力不如鸡?

大多数人应该都看过这么一篇文章,讲的是给若干个孩子一小把棉花糖,并告诉这些孩子如果坚持半个小时不吃,那么半小时后会得到一大把棉花糖的奖励;而如果偷吃了,那就不会有这个奖励。文章最后还说,那些忍住了诱惑的孩子,长大后都得到了成功……

不过对于鸡而言,这种自控力,即以延迟得到小奖励而获得更大奖励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如果母鸡能够等待2秒,那么可以吃3秒钟的食物;而如果能够等待6秒,那么就能吃22秒的食物。结果显示,鸡们大多都会选择多等待4秒以换取更多食物。这也说明,鸡并不是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它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换取更大的利益。


逻“鸡”推理和宫斗

自控力历来被认为与自我意识及自主性等较为高级的精神活动相关。而推理则更是被认为是区分人类智慧和非人智慧的标志。不过,最近的研究显示,一些非人动物也能进行简单的三段论推理,如传递推理等。鸡也不例外。

所谓传递推理,简单说就是诸如“A大于BB大于C,那么A必定大于C”形式的推理。鸡将这种传递推理应用在了群体的排序上。对于鸡这种社会性动物来说,它们的群体颇似封建王朝的皇族家庭:群里有1只优势雄性,1只优势雌性,若干只普通雌性和少量普通雄性,以及若干小鸡。在群体内,“后宫”中的每只母鸡都有着严格的等级次序。这种等级是依靠打斗确定下来的,因此这种次序也被称为啄序。那么,如果一个陌生的家伙要加入到群体中,其他鸡如何看待它的位置呢?

科学家们设计了3个场景。①陌生的母鸡击败了优势雌性,然后加入到鸡群里;②优势雌性击败了陌生母鸡,然后陌生母鸡加入鸡群;③两只已有胜负的母鸡同时加入鸡群。对于第1种情况,群内的其他母鸡绝不敢去挑战这只陌生母鸡;而在第2种情况下,母鸡们大约有一半可能去攻击陌生母鸡——毕竟有赢的机会,而且都想把陌生者踩在脚下;而在第3种情况下,母鸡们会更多地攻击失败者——柿子捡软的捏。这一结果说明,母鸡们会根据已有的啄序判断自己及陌生鸡的啄序。这场“后宫大戏”,恰好就是母鸡们擅长推理、工于心计的证明。

2.jpg

爪子拿开,你踩到我了(图片来源:鸡病专业网)


疼痛着你的疼痛

除了勾心斗角之外,鸡群内同样也存在脉脉温情。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母鸡和小鸡之间的“移情”和“同情”了。

长期以来,“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感”被认为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情感活动。因为体会他人的情感需要调动大脑中负责情感的功能。而最近,科学家们的实验表明,鸡也可以感受“它鸡”的情绪,并对此作出反应。

科学家们将母鸡和小鸡放置在不同但可以相互看见的笼子里,并实时测量母鸡的心率、眼睛和鸡冠温度等数据。随后,科学家们向笼子里吹入气泡。对于母鸡来说,它们见得多了,对笼子内出现的气泡毫无反应,但对于小鸡来说却会引起恐惧。有意思的是,当看到小鸡产生害怕和骚动时,一部分母鸡就会产生心率加快、眼睛和鸡冠温度下降(意味着体表血管收缩而加强核心血流)等生理反应,同时也会出现警示性站立、咯咯叫等行为。这种反应意味着母鸡能够体会到小鸡的不愉快。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同情”或“情绪感染”。

3.jpg

妈妈,我突然变得好高哦(图片来源:图行天下)


可以看出,鸡并不愚蠢,而是具有智力、能够进行一定程度思考、能够和同类进行各种交流,甚至具有情感的动物。这意味着,很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动物,可能有着更为深刻而不为人所知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甚至可以和看起来“更高等”的灵长类,甚至人类相提并论。因此,对于鸡的心理考察只是一个窗口,对于其他动物心理的研究也同样值得深入开展。■


看到那若有所思的背影了吗(图片来源:驴妈妈旅游)

爪子拿开,你踩到我了(图片来源:鸡病专业网)

妈妈,我突然变得好高哦(图片来源:图行天下)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