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中国塑料之父--徐僖

王渝生

2014-02/总第215期

阅读数1
   


坚毅卓绝 开拓创新 中国塑料之父彪炳中华
慈祥至善 诲人不倦 杏坛万世师表惠佑后生

    去年的此时,2013年2月16日,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近70年来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被称为“中国塑料之父”“杏坛万世师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1921.1.16—2013.2.16)以93岁高龄在成都逝世。
徐僖出生于江苏南京,青少年时正是国家贫弱、饱受战火侵袭的年月。他求学艰难,小学、中学、大学辗转于上海、南京、重庆、贵州等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3天,他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就读于内迁到万县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8年夏考入重庆南开中学,1940年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获工学士学位。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使他在青年时代就具有无私无我、苦干实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鲜明个性。
    徐僖1945年任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助教,1946—1947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讲师。1947—1948年,留学美国李海大学化学化工系,获科学硕士学位。他为丰富实践经验,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
    获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喜讯,徐僖毅然于1949年5月乘美国“威尔逊号”轮船回国。途经香港时,受到刁难和阻挠,幸得著名科学家侯德榜等人帮助,最后舍弃所有行李,随身只带一小箱笔记资料及一台小打字机飞赴重庆,投奔父兄。1949年冬,徐老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后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重庆合成化工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3年受命筹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1954年起,徐僖历任:四川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教授;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教授、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油田化学》等期刊主编。
    1957年以后,徐僖在政治上多次遭受冲击,在工作中也遇到重重阻力,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1960年,他在下放劳动期间,编著出版了中国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成为我国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文化大革命中,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为军工单位和地方企业解决了许多重要技术难题,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和多项科技进步奖。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进一步损害了徐老的健康,他经常带病工作。1980年5月,徐僖因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2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1985年国防科工委等授予徐僖“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徐僖在高分子降解、共聚、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成功地研究开发了五棓子塑料,为国争了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僖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油田化学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采用超声波等力化学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特殊结性能的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推动了快离子导体研究。获得发明专利26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徐僖的一生,从1945年24岁开始,从教近70年。他从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评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9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他的教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注意观察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随时用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就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他拟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大多数是当代高分子材料学科中的热点,完成的论文一般都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刊登在国内外有关学科的重要期刊上。徐僖胸怀宽阔,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传授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见解,不知疲倦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选择课题、争取项目、解决难点,引导他们占领学术制高点。他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要求极其严格,对学生的论文逐字逐句审阅,对实验数据仔细查核,绝对不准弄虚作假。他的学生、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教授雷景新说,在读书期间,自己曾将一份论文的初稿交给先生看,徐老看到稿子未经认真校对打印,便随即撕掉扔给了他。这一幕深深地影响了雷教授之后的治学态度,让他再也不敢轻易在做学问上马虎大意。
    徐僖的师德师风,在学生中有口皆碑。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学习、生活、恋爱到结婚、工作、家庭,关心关怀无微不至。每当学生去看望徐僖,他总是拒绝收学生带去的礼物,反而会送给学生一些东西。徐僖总是说,自己年纪大了,东西多了是浪费,年轻人更需要。
    徐僖的家人说,老人一生秉持“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的信条,过着简朴的生活,就在临终前,他还专门叮嘱丧事要“一切从简,不收任何钱物”。在担任大学教授期间,徐僖坚持不领取一分钱兼职工资,退还了学校分配的住房,将积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1993年,徐老用自己的奖金设立了“攀登”奖学金及助学金;2003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资助大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2013年,徐僖在去世之前还在讲课。他和家人窝在多年前学校分的职工宿舍里,补过的塌陷软椅一把,很小的老式彩电,书桌和家具大部分是1988年由学院购入的木质包装箱改装的,去世时却有人拿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徐僖的信来悼念老人,说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收到过他的资助。徐僖一生没接受过采访,曾把给他拍照的牛群赶走,盛名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他,就是带领着世界顶尖高分子化学实验室的中国塑料之父和一代宗师。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